13678108508
1205183648
南靠臨港新片區,北接浦東機場,與迪士尼樂園相近,與濱海郊野公園毗鄰,這個神秘又有趣的地方伙伴們是否來過?沒錯,它是上海老港生態環?;?!這里不僅僅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熱土,更是灘涂變綠洲的傳奇故事的見證者。
要了解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的發展歷程,我們得從上海垃圾分類的歷史說起。曾經,上海市區的垃圾主要堆放在江蘇、浙江和部分上海農村灘地,但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人口的急速增長,垃圾產量也以每年10%—20%的速度飛漲,從1980年的3500噸增加到1984年的5000多噸。從那時起,老港基地的故事正式拉開序幕。
老港基地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多個過程,也凝聚了數代老港人的心血,從荒灘筑堤、艱苦創業到基地建設、生態修復,從簡易填埋到衛生填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老港處置場主要承擔著上海城區70%生活垃圾的短駁裝運和填埋處置任務,但在垃圾填埋過程中,垃圾表層滋生繁殖大量蒼蠅,直接影響周圍環境和人們的健康。為了解決蒼蠅問題,滅蠅專家顧玉祥同志挺身而出,在垃圾填埋場上研究蒼蠅的生活習性,研制出了高效、低毒、安全、環保、經濟的滅蠅藥物,有效提高了殺滅效果,成功控制了蠅密度,為上海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奠定了重要基礎。
2009年,上海市政府批準了《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規劃》(滬府規【2009】117號),總面積約29.5平方公里的老港基地自此成為了上海市處理生活垃圾的戰略處置基地。如今,隨著焚燒二期、生物能源一期、再生建材一期、醫廢項目等項目的先后建設,老港基地實現了從填埋向焚燒的切換,從傳統作業向工廠化作業的轉變,成為一片生態環?;亍?br />
了解了老港基地的過去,那后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回顧老港基地的發展,從以衛生填埋為主的集中化、無害化處置階段,到以焚燒和資源化利用為主的能源化、資源化階段,已邁過了38個年頭。
歲月更替,初心不變,5年來,隨著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固體廢物處置中心一期、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的陸續建成投產,老港基地實現新增分類處置能力達11740噸/日,基地資源化率從10% 增加到68%。緊接著固體廢物處置中心二期、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已先后開工建設,至“十四五”末,老港基地的整體固廢無害化處理能力將達到20070噸/日,綜合利用處置設施種類達到13類,資源化利用率超過75%,形成7條資源循環產業鏈,綠化覆蓋率超過50%,核心業務數據入庫率達到,實現“一屏觀、一屏管”,建成基地指揮大腦,完成“數據一根線”向“管理一張網、指揮一張屏”轉變。老港基地已邁入“多元化、生態化、智慧化”的發展階段。
歷經30多年的發展,老港基地獲得了沉甸甸的榮譽,許多關于工藝改進、科研項目和基礎建設等重要內容也在老港的發展歷史留下了重要一筆。
2010年,持續184天的上海世博會取得圓滿成功,園區的優美環境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世博環境運營指定服務商讓老港基地乃至城投環境板塊奠定了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實現了華麗轉型。同年,市區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轉運系統建成,集散切換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置方式革命性的變革。老港基地不僅是上海的固廢垃圾處置基地,也是展示上海固廢垃圾處置理念和技術實力的窗口,承擔了社會科普教育工作,鼓勵更多的市民做好垃圾分類,一同為城市環境努力。近年來,老港基地依托“垃圾去哪兒了”科普主題活動,接待游客、參觀訪客達10 余萬人次,先后成為全國市長研修學院、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現場教學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機關黨委組織生活基地、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等,充分展現了垃圾分類上海模式的優勢與特色。2022年初,老港基地成功掛牌全市首批“上海工業旅游基地”。目前已啟動申報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工業旅游基地等品牌創建工作,加快推進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更新改造,提升科普教育的品質和品牌。
如今呈現在大家面前的老港基地,早已化身為現實版生態美景:一二三期封場修復、西側林帶、基地造林、生態苑改建等…這些蛻變見證了老港人在建設美麗花園征程上的鏗鏘有力的舉措。得益于區域化黨建的共建成效,也得益于垃圾去哪兒的科普旅游,如今的老港基地已被越來越多的市民百姓所熟知。